首页  财经  产经  区域  法规  专题  企业  观点  财富  金融街  图书  两会  旧版
会员账号
登陆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 > 每周要读 > 文化
商业动力挤压艺术工厂
2005-1-3  本报记者 王树成 李杨 万一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伴随798艺术工厂盛名在外,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将其与故宫、长城并称为北京旅游的三大景观。然而,“798”这个被海外媒体称为“城市文化神来之笔”的艺术区,目前正面临着被拆除改造的现实。
    北京市朝阳区的一位官员近日向记者透露,香港的一家地产商已经派代表到朝阳区大山子一带考察了多次,并开始与当地业主七星华电集团接触,有意整体买断包括“798”在内的22万平方米的区域,进行房地产开发。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早前发生的两件事:上海苏州河畔的艺术家仓库得以暂时保留;广州的小谷围艺术村消失在隆隆的推土机声中。不知道,经过一场艺术与商业的博弈,北京的“798”将面临怎样的命运?

“七星”的顾虑

    近10年来,“798”所在的老工业基地一直在着力发展电子工业与电子贸易,艺术区的出现其实是七星集团无心插柳之果。
    据悉,1992年,酒仙桥老工业基地12家企业的厂长曾联合上书中央,建议改造、振兴老工业基地。1994年,北京市设立了北京电子城有限责任公司,对电子城进行整体规划、改造与投资开发。1997年,北京市进一步制定了《北京电子城发展实施方案》。1999年,北京电子城老工业基地纳入中关村科技园区,被命名为电子城科技园。由此,开启了老工业基地的新篇章。
    “面对艺术区的蓬勃发展态势,七星集团一下子慌了。”朝阳区文化委员会主任李龙吟曾就“798”问题与七星集团有过多次接触。李龙吟告诉记者,七星集团的顾虑在于,一旦艺术区成了势,就会对集团造成压力,影响集团对这一区域规划的实施。
    七星集团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在北京798艺术区拥有画廊的摄影家徐勇就有这样的比喻:当代艺术村落在北京圆明园画家村时期还处于游牧时代;发展到宋庄时期算是过渡到了农耕时代;而798艺术区的出现预示着已经进入了后工业时代。

命运难料

    事实上,七星集团与“798”的矛盾早于去年4月艺术区举办的“再造798”活动期间便已显现出来。
    据记者了解,艺术区定于2004年4月下旬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大山子艺术节。消息发布后不久,七星集团就表示反对,理由是举办艺术节要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同意。随后,艺术区迅速修改了活动名称,把“第一届北京大山子国际艺术节”改为“2004大山子艺术区艺术展示活动”。“即便如此,活动月里,七星集团仍在艺术区内挖沟,不许出租车进入,老人、孕妇、残疾人都要自己走进去。而从大门口走到艺术区大约有1里地远。结果,整个艺术活动搞得虎头蛇尾。”徐勇说。
    徐勇告诉记者,2003年7月以来,随着双方矛盾的不断加深,七星集团对厂房租赁作出了新的规定:以后艺术家不租、文化人不租、外国人不租。古根汉姆等一批外国艺术机构被拒于“798”,正是这一规定的结果。
    “如果不是停租这次急刹车,艺术区规模至少要比现在大一倍。”徐勇说,“在七星集团眼里,‘再造798’的口号等于定义了这里的未来使命。七星集团认为,艺术家只是房客,无权再造‘798’。”
    据悉,艺术家与七星集团签订的租赁合同大多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尽管目前七星集团对艺术区的态度有所松动,允许艺术家续租,但整个艺术区的命运仍旧显得扑朔迷离。
    热心公共事务的北京市人大代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象群见状坐不住了。他早于2003年“两会”期间,便向北京市人大递交了《保留一个老工业的建筑遗产、保留一个正在发展的艺术区的提案》,建议暂停计划中的大规模拆建行为,暂停原有规划的实施。李象群的提案很快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重视。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市长王岐山等先后对“798”进行了明察暗访,最后于2004年7月形成了一个基本意见,即“看一看,管一管,论一论”。
    接受记者采访的艺术家、学者普遍对政府对待当代艺术的宽容态度表示赞赏,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进步,同时也指出,艺术村落的自然形成、发展非常难得,也非常脆弱,政府应以谨慎的态度尽快决策。

文化的潜价值

    记者两次联络七星集团,想就艺术区未来的规划采访业主,但均遭到了婉拒。集团办公室一位自称刘主任的人在电话里更是向记者甩出了一句大实话:“自家的东西,爱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
    但与此同时,记者也听到了这样的声音,“要是能把这里划为保护建筑就好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规划界官员对记者说。2003年3月,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保护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加强保护城市优秀的近现代建筑,并着重指出,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意见》中所指的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一般是指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50年代建设的、能够反映城市发展历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这位官员认为,“798”所在的大山子一带的老厂房正属于这一范畴。
    据介绍,这一地区的老厂房是上世纪50年代建设的典型的现代主义包豪斯风格,整个厂区规划有序,建筑风格独特,特别是屋顶一侧斜铺下来的大扇玻璃窗朝向北面,光线均匀而稳定。许多来这里参观的外国学者见状都十分惊讶,他们认为“798”这样的现代工业建筑在整个亚洲已是寥寥无几,极为珍贵。
    徐勇认为,“798”最具神秘感也最具震撼力的地方是,这里让人感受到了北京的活力。他说,“798”见证了新中国发展的历史,早期工业化时期、大跃进时期、文化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各个时段的历史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痕迹。现在,“798”又成为了展示当代艺术的窗口。“798”把北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融合在一起,凝固在一个空间里,让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感觉——历史是延续的,北京是变化的。
    李象群曾作为艺术区代表多次与七星集团沟通。在他看来,其实七星集团已经从艺术区的发展中尝到了甜头。由于艺术区的存在,厂房的租赁价格已经是两年前的三倍多了。
    事实上,国内外众多艺术村落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艺术村落是城市改造的催化剂。以纽约为例,由于苏荷区的形成,各种艺术、文化、媒体很快驻守当地,接着,购物人潮及观光客大批涌来。自此,萧条的城市显现出了勃勃生机。
    “当然,从眼前的直接经济利益来看,没有什么比卖土地来得更快了,但就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而言,多元文化的形成才是城市的真正魅力。”专注于城市文化研究的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说,“一个城市的灵魂和魅力是由城市的人文氛围和文化生态决定的。一个文化缺失的城市只能是一个钢筋水泥的丛林。从这个意义上说,‘798’存在的意义远大于建筑本身。”
    杨东平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一直是中国最沸腾的城市文化中心。所有新锐的思想、艺术以及怀抱梦想的艺术家相继涌入北京,形成了巨大的文化资源。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北京自发的文化生长从地下和半地下状态逐渐转向社会文化生活的前台,各种民间文化、先锋文化有了自己生长的空间,艺术家在文化市场上讨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容易,他们中一些人甚至走向了世界。“798”对于北京来说,是一件非常令人感动和欣慰的事情。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指出,“798”除了具有建筑和文化价值外,还有极高的经济发展潜质。正如美国最大的出口商品是好莱坞电影而不是工业产品一样,创意文化是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他说,在当代,一国的软力量,即文化力量,已经成为衡量该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今后,国家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体现在软力量的竞争。
    另据记者了解,台湾作家龙应台曾在“798”用700美元买下了延安民间艺术家王文海的一件雕塑。而这仅仅是“798”艺术家将艺术推向市场的众多案例中的一个。



 相关稿件
  • 刘长乐:中国文化产业要救亡  [2005-1-3]
  • 轻点万维进军互动娱乐业  [2004-12-31]
  • 香港鼓励发展数码娱乐业  [2004-12-1]

  •  网友评论
    ·还没有相关的评论!

      帐号或姓名:    建议不超过100字
    相关图书

    代号: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47 邮发代号:1-31 国外发行代号:D789
    地址:北京宣武门西大街57号  邮编:100803
    邮件:jjckbs@xinhuanet.com   jjckb@vip.sina.com
    电话:网络部 86-10-63074977  总编室 86-10-63074375  新闻热线 86-10-63074979
       办公室 86-10-63073584   通联部 86-10-63073790  广告部 86-10-63073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