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红军长征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当今由艺术家组成的艺术长征会给中国文化带来新的面貌吗?
民间的奇人很多,但一般深藏民间,隐而不露。40年代,少年李天炳爱上摄影,偷了家里的耕牛走了3天到城里换了一台英国造照相机,此后几十年如一日,他用这台老机器翻山越岭为方圆几十里的百姓拍照,无论婚丧节庆,政治运动还是学生毕业典礼,改革带来的生活变化,乡间的民俗和典礼,全是天炳老人的记录对象,山里人编山歌歌唱他。闽西老根据地的这片山村至今还没有电,天炳师傅用烟囱引进的天光放大照片,用牛棚做暗房,打开木门在竹林穿过来的光线下一闪,他的心算曝光准确率可以控制在八分之一秒。
从去年九月份开始,
二万五千里文化传播中心推出"长征空间--民间的力量"的展览,展览的四个民间奇人是长征活动中的精英艺术创作和民间视觉文化精彩碰撞的主要参与者,上面所说的天光影人李天炳拍了30多万张照片,是吉尼斯世界纪录用自然光和资源从事摄影作品量最大的影人"保持者"。展出的另一位艺术家是来自广西东北部长征路上全州的"语录山"蒋济渭,
他自70年代以来,坚持在面对居住地的一座石头山上进行雕刻,几十年来已将家门口的石山刻成一座远近闻名的语录山。成群的石林出现,几乎遍及整座山头,所刻的有鲁迅、雷锋、各任国家领导、元帅、外国友人等的浮雕头像,另外,在石山上出现最多的就是大片遍及了整座山头的马恩列斯、毛泽东语录中的摘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国策等,一字一句,极为工整的刻在石头上,蒋老汉是此地村民。看着满山的雕像与文字,无法想象这是由一个完全没有任何美术基础、文化不多的老人仅仅凭毅力和信念完成的,而他的文本和图像的叙述,建立起了一个石窟艺术的祭坛。陕西西安的素人艺术家郭凤怡在退休之后开始凭兴趣作画。她的绘画都是由文字开始,先在纸上写下她要画的事物,然后等待脑海中意象浮现。有一次她要画孙悟空,在纸上写下"孙猴"二字后,"信息不来",结果半天也画不出来。最后改写成敬畏的"孙大圣",这才画思泉涌。郭凤怡的技法是用毛笔在宣纸上密密麻麻地勾五彩的线,随机展开,最后圈绕成图形,其形象和构图往往可上下翻转来看。这个展览还请来延安奇人王文海在现场做雕塑,
3个月时间内王文海每天在现场边创作边和观众交流,
王文海是延安革命纪念馆的讲解员,讲了一辈子毛泽东,他受来访的艺术界前辈启发,开始创作毛泽东像,对权威领袖的了解和热爱,个人对大时代的缅怀和激情,完全的自学成才和陕北民间的泥塑语言的结合,王老先生的作品堆满了他的工作室(原张思德灵堂)和家。
四位民间普通人之所以"奇",奇在于他们保留了与个人、自然、空间、社会、历史、记忆的真诚对话,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艺术家,他们保留了我们的精英艺术家已经缺失的自如、执着、朴素,他们的生活和艺术,没有界限。展览开幕时正值首届北京国际艺术双年展开幕,"民间的力量
" 以它独特的视觉而引起反响, 展览因为深受欢迎而不断延长, 从原定的一个月, 变成了一个不断发展,没有预设终点的展览,
打破了展览的习惯常规,邀请来京的艺术家中留下了王文海,他在现场创作的毛主席像也形成了"变脸"的三个阶段,除了对典型公众形象的人、领袖、神的解读,还有写实、抽象、超现实三个维度的变幻。3米多高的新作"毛泽东与毛泽东"正屹立在二万五千里文化传播中心的大厅中央,是艺术家献给毛诞辰110年的礼物,晚年的毛泽东和青年毛泽东手拉手并排而立,连接他们的是手中的一把雨伞。两个多月来王文海在现场创作的最新作品"龙",取大山的结构,化为12个毛泽东形象的组合,山脊为龙身,山底有滴水和藏经二穴,滴水洞藏精神,藏经穴藏知识。佛像和超现实意味结合摩崖石刻、民间面雕和泥塑在王文海手中化为一体。毛泽东再度被艺术神话。过去的政治衍生为当代民间化的艺术版本,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强大的政治如何改造了民间记忆。
备受国际艺术界关注的《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系列艺术活动由纽约长征艺术基金会和北京二万五千里文化传播中心联合主办,与当年红军长征沿途各地方文化机构合作,是一个大型的当代艺术和视觉文化的展示、整理和讨论活动。该活动由卢杰发起和担任主策划,邱志杰协同执行策划,
从2002年6月开始在长征沿线实施,目前已经完成12站,经过江西、贵州、云南,到达四川泸定,在2004年长征队伍预计将到达延安,
在为下半部活动做准备的同时,长征队伍在北京的新艺术区大山子建立了"长征空间"二万五千里文化传播中心,
它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空间,而是一个中心,一个基地,一个工作站。长征方式在这里将化为对艺术创作和展示的历史意识和社会性的关注,探讨艺术如何与更广泛的社会相关联,视觉展示如何揭示隐含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人文的背景,实验性的策展活动在艺术生态中所担当的作用。
2004年1月,"民间的力量"进入了第四阶段"无名与匿名"。在现有的展览之中,加入"专业""实验"的作品,使这个展览一直发展变化,第一个加入的作品是王劲松的声音装置"新长征口号,"
王劲松的"新长征口号"是《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活动的全程作品,此作品用12种语言请广播员以公告方式播送《长征》策展纲要和相关文件及相关的现代艺术普及读物。"长征"队伍曾经在瑞金第一站播放其江西话版本,此后在沿途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途经省份的地方山水之间和大街小巷,以当地方言播放,至第十二站泸定桥,用四川话播放后而告一段落。现在展示的是:用多个录音播放机,同时在"民间的力量"展示空间播放不同方言版本的新长征口号,形成混音效果。观众也可以根据图示的各语言版本的位置,靠近播放机声源,
清晰地倾听其熟悉的语言版本。 "无名与匿名"展出的无名作品是河北省安平县大河庄乡马庄村村民集体生产的一个仿古佛像,
作品却是个裸体肉感之身, 身上还用汉字写满经脉穴位(见匿名作品1),俗世的视觉诉求的错位,虚构记忆和生存现实的并置,
马庄村民的视觉符号大生产是新经济的一部分, 非常当代的对集体的集体想象,假的真。与无名作品的假的真比, 匿名的作品是真的假,
半裸体的美女, 小红兜肚和蓝印花裤标志着村姑的形象,
模特儿却是个妩媚的都市美女(见匿名作品2)。这件作品可以考证为专业工笔画家的行活,因为是为潘家园画市所作,必然就匿名而为。是当下流行的媚俗氛围渲染的典型的非现实作品,这个美女在去潘家园的路上脱得多了一点,但这正是公共空间的另一个层面,是大众美学趣味和文化消费的重要部分。
艺术作为市场经济之一部分却又肩负重构记忆的重任之尴尬是我们必须重视的。
进入2月,民间的力量展览又将增加别的作品,
其中,
重点推出的是策展人卢杰在元旦期间带着长征队伍到达陕北延安,在黄河边的窑洞里建立了另一个长征空间的过程,包括他对民间艺术的文字和图片纪录片共同组成的考察报告,延续长征活动把都市和村庄,把专业和民间联系在一起的实践。
欲知详情,请查阅《凤凰周刊》总第137期(订阅电话:0755-259345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