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入口
管理入口
 
 
  当前位置:首页>>展览仓库>>国内 双击自动滚屏

长征参加“里里外外-中国当代艺术展”

2004-6-23 20:16:43  长征基金会    阅读32次
 



进入图片介绍:长征布展阶段长征参展作品开幕式其它参展艺术家作品

展览日期 : 2004年6月8日 - 2004年8月15日
主办机构 : 广东省美术馆、里昂当代美术馆、尤伦斯基金会
地点 : 法国里昂当代美术馆
策展人: 费大为

关于展览
该展览由广东省美术馆、里昂当代美术馆、尤伦斯基金会主办,是中国首个由国内美术馆与海外美术馆共同制作的展览。是由作品构成的展览,而不是一个由观念构成的展览,它以艺术家为中心,与当代策划观背道而驰。展览把艺术家和作品作为焦点,排除先入为主的观念,把艺术创作从固定的理论框架中抽离。同时,着重的是艺术问题,而并非社会问题,把「中国当代艺术」定位为「超越社会的、独立目的而存在,不再是作为反映社会变化和冲突的插图而被展现」,而作品亦作为一种个人现象而不再作为一种集体现象。故此该展览特别注重艺术家的个人化思考,排除艺术潮流与趋势,无论是中国国内艺术家或海外艺术家,还是年轻艺术家与第一代当代艺术家,都在同一个室内或室外展示作品,来一次「内部和外部的相遇」,这亦意味着不同年代的作品同场展出,但并非为勾勒历史,而是从更多角度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性。

作品在3000平方米的里昂当代美术馆展览厅和里昂市内展出,而展览的法语标题译为「道与魔」,源出谚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提出当代艺术在取得认可和支持的同时,艺术家如何面对新局面、新问题,以及创作与现实关系的思考。这是中法文化交流年在法国本土上的最后一个大型艺术展。这个展览的最大特点就是几乎全都是大型作品。

这个展览邀请了顾德新、黄永砯、沈远、隋建国、荣荣/映里、孙原/彭禹、王宁德、徐震、庄辉、谢南星、王功新、王兴伟、杨诘苍、杨振忠、杨福东、梁玥、陆春生、宋冬、李永斌、林一林等22名艺术家参展。《长征—— 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亦被邀请参与。展览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录像、文献等形式。 黄永砯的作品《金顶》建在美术馆的最高楼顶中央,一座贴满金箔的中国古代楼亭式建筑在欧洲的阳光下发出刺眼的金光,“金顶没有顶”——黄这样解释。金顶除了柱子并无屋盖,而《金顶》正对面是里昂最大的公园,叫金顶公园。

在美术馆的入口是旅德中国艺术家杨诘昌的作品,在一块巨大的绣着人头骷髅的锦缎湘绣幕布前搭起一个小乐台,开幕式请来广东的粤曲唱家高歌粤调,其中包括广东艺术家郑国谷的父亲。

大厅中央有几部女艺术家沈远从中国福州台江运来的人力三轮车,而沈远真正的作品是几十部三轮车被放在里昂市区的一个主要广场,里昂人和游客可以随意骑着它们在广场上游玩甚至拉客,但不能跨越广场的界限上马路,因为这些中国人力三轮车既无牌照又无法纳入里昂市政管理。 展厅另一入口是顾德新的大幅挤肉图片被悬挂在正中央。他的综合装置作品则在一楼的另一个被全部刷成红色的展厅里,洒满苹果的房间里人们可以闻到诱人的苹果香味,观众可以一边品尝苹果一边观赏他盛在各种器皿里的肉干日记和储藏在冰柜里的新鲜猪脑,墙角的玻璃橱窗里有一组他用粉红色橡皮泥塑成的带有色情意味的小群像。

王功新的《四合院》录像装置,不管从影像剪辑技术还是从音响上都十分的逼人。 隋建国的《右手》作品在展厅的入口处。在与相邻空间的拐角处是杨振中的录像作品《洗澡》,一个人在浴室里穿着衣服不停的擦洗自己。

庄辉和他的助手把200平米的空间改建成一个中国70 年代工厂车间,一盏昏暗的灯照射在用泡沫制造的仿真大机器上。这次他采用了同样从国内运去的真铁围栏把观众隔在一定距离之外。

上海艺术家徐震的作品是从上海运来一部中巴车,车厢经过密封处理后被注满水,各种衣物和垃圾在里面翻腾搅拌在一起。但由于他的两部大功率马达需要380的高电压展览方无法提供,而最终的效果令徐大为郁闷。还好其另一件声音装置经过展览方与左邻右舍协商后顺利施行,人们可以在阳光下的餐桌边搅意大利面条边享受突然从高楼上突然传来的一声声坠楼般惨叫。

杨振中的另一件录像作品也属于大作品,360度的大圆厅8台投影仪同时无缝隙地反复播放一群人在前进或后退,据杨说,他为此发明了“八棱镜”拍摄法。

谢南星的绘画作品在轻松中趋于平和或平淡。一改他以往的“青春残酷”一派面貌。

关于长征在展览中的呈现
《长征—— 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继续它在参加类似大型展览时的‘展中展’的方式,以中国当代艺术群体事件的方式,阐释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事件及相对应的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状况,以呈现局部的、个人的、作品的意义。“道与魔”展览共三层楼面,“长征”占据了整个第三层的展馆,约有600多平米的大空间。每一次关于长征的展览,都是一次重新出发,再次策展,有时是以一两件长征作品去呈现,有时是精选部分作品,有时是继续发展,为特定展览空间做出新作品,有时是纯粹纪录片或文献的展示。这次长征参加里昂的展览,近600平米的空间是长征展览至今最大的规模,主办方、策展人和长征队伍决定,战略上以生动呈现长征的集体状态、运动过程为主,战术上以具体的站、点、线,个人作品和重要事件,作品原作、道具物件,历史纪录,文本资料,音像材料等来突出和强化“长征”的语境,“长征”提出的问题和产生的问题。由于“长征”的复杂和多元,开放和运动性,真实而生动地再现它的过程就是对艺术家和作品,创作与展示,个人和集体,时代和历史的长征式的思考和展示,与策展人的理念,整个展览中的个人作品的呈现相得益彰。尤其有意义的是许多在“道与魔”展览出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也在长征的展厅里以不同的方式出现。“长征”可以说是集体地展示了个人的力量或以个人的力量展示了集体力量,视觉上要建立一个囊括一切林林总总长征物件的“长征”仓库或叫“长征”转运站, 同时又对每个作品提供焦点和线索。

面:将近5000平米的墙面贴满了5000多幅的长征沿途图片,图片的组合分布既有一定的前后叙述条理,又达到仓储式的凌乱效果,整个空间有一种视觉上的信息量压迫感。

线:进入展厅,地面上用展柜,原作,实物,录像显示屏等建构了一条线路, 形成了长征第一站到第十三站的物质和心理空间。

点:突出几十件艺术家作品,焦点呈现。

进入“长征”空间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瞿广慈的“长征替身人”,瞿广慈用“雇佣长征”的方式,雇佣了一名民工背着他自己的塑胶替身并让雇佣者隐去自己的真实身份、姓名。这是“全程长征作品”。 顺着大厅中央的左边展线是李放的草席作品,70多米长被书写各种口号报摘短语的草席用红布绳加以联结,这是李放在井冈山的长征现场作品。

在李放作品的左侧是隋建国的雕塑作品《马克思在中国》和《耶稣在中国》,可能这件作品的左边墙面正好贴有一组这件雕塑在井冈山漂流的现场图片,而引起观众的极大阅读兴趣。

胡介鸣专门为长征创作的影像作品《走为上策》被安放在紧靠隋建国作品的入口处,胡介鸣的这个作品利用了现实生活、历史剧、动画为基本元素,通过相互间的非线性蒙太奇剪辑串并,拆分重构了历史成败因果。 与隋建国作品相邻右侧是周啸虎的《乌托邦机器》,这组作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珠砂陶做的直升飞机被悬挂在天花板上,连接着救生软梯从天而降。地面粗糙的包装箱上摆着他的一组陶塑作品,靠后的一部电视机里播放着他为这组雕塑制作的动画。

紧接其后的另一部电视机是杨福东、徐震和蒋志、韦军的影像作品,这些影像作品曾经在长征路上作为与当地老百姓互动的项目播映。

在展厅左侧靠后是肖雄的两个作品,《长征遗物》是艺术家在长征路上沿途收集到的各种形态各异的旧锤子镰刀,这些锈迹斑斑的铁器明显带有个人的劳作印记和对集体理想的希冀。他的另一件长征作品《进与出》是从延安到瑞金沿途交换行为作品,最后交换得到的一支温度计正适时准确无误地显示着此时此刻此地的温度和湿度。 王功新、乌尔善、杨震中、陈小云等的的录像作品代表第四站昆明举办的声音艺术展览在此展出, 仍然以强势音响和视觉效果吸引观众。

斜横展厅的四个展台和展厅右侧用包装箱零乱搭起的临时展台上陈列了大量的“长征”物件、“长征”办公文稿以及策展人卢杰199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完成的“长征”策划书第一稿英文原件到2002年第5稿的原件。最令国内艺术家们感兴趣的是“长征”执行策划人邱志杰在长征途中留给热恋情人的短信。还有长征队伍卢杰、邱志杰、田霏宇、理沙等的沿途工作用的笔记本等历史文物。 美国女艺术家朱迪·芝加哥在第六站泸沽湖专为“长征”而作的作品《假如女人统治世界》就像经幡般被悬挂在天花板顶上,使人产生一种宗教般的可望不可及。

汪建伟的长征作品《中间地带》记录了艺术家从安顺场行走到泸定桥的全过程,路上不断地遇到当地群众对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模仿秀”表演。

一组被精致有机玻璃装起来的“长征”作品和物件令法国观众特别感兴趣,有云南女艺术家孙国娟和雷燕的种植大麻行为的最终结果——大麻叶和大麻果。浦立娅的《水问》作品实物。 石青的《大洪水》试图以宗教的礼仪和肃穆来消解和反讽大生产时代的历史悲剧,但可能由于其用意和隐藏在作品后的语境太复杂令欧洲读者费解。

琴嘎的作品是一幅长约7米的《微型长征》刺青过程图片和一部过程影像记录片。用身体纹身的方式记录了与“长征”队伍进程同步过程。

姜杰的领养计划《送红军》是她用塑胶制造的婴儿,在长征路上让人领养,领养人每年寄回一张“孩子”与家人的合影。

展望的长征作品《新补天计划》复制品被置放在一个刚被打开的包装箱上,其原作已在“长征”路上被送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展望”厅,等待发射太空。

王劲松的声音装置《新长征口号》在法国的sony音响里被数倍放大。其从设备上和地景上与在长征路上的播放形成极大的反差。

上海艺术家施勇的作品是在上海这个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走访所有以长征和长征途中有关地名命名的路段或单位,以无声沿途景观式纪实拍摄方式,让人们在一种速度和时空差异中体验历史。

西安艺术家岳路平的装置作品《分道》用三个图景并置互套的手法(蒙古包、塔特林塔、窑洞),试图通过民族主义与理想主义找出一条人类共同的大道。

展厅的右侧属压轴部分,是长征第13站的主要作品。陕西“神人”郭凤仪的5件绘画作品,
郭的绘画带有通灵般的巫学无定性美感。而延安泥塑王王文海的大型毛泽东塑像则更带有一种毫无雕饰的原始、崇高感。

北京艺术家王迈的木塔装置被悬挂在王文海毛泽东雕像的右前方,这是艺术家为长征创作的作品。

在展厅的一角设立长征工作站,墙上贴满各种“长征”文稿、手记、艺术家方案、草图影印件。还为观众提供了一台电脑连线长征网站,让观众能即时跟随长征的足迹。

遵义人民合作的巨型64张全开纸“小燕子”和茅台人民合作的“波洛克式绘画”,以及三十多个运输包装箱,长征一路上用过的标语口号,横幅,各种展牌,全部成为展品,乱中有序。整个空间微暗的光线下,各种作品和材料共同实现了长征在这个展览里不作罗列、解释和说明,只通过视觉材料来建构想象空间的策展理念。

 


相关专题:里里外外
专题信息:
  “里里外外”展开幕式(2004-6-23 20:30:15)[53]
  “里里外外”其它参展艺术家作品(2004-6-23 20:26:14)[51]
  “长征”参展作品(2004-6-23 20:22:24)[27]
  “长征”参加“里里外外”展布展阶段(2004-6-23 20:21:17)[17]
  岳路平作品参加里昂《里里外外》当代艺术展(2004-6-23 20:11:46)[103]
[更多... ]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打印本页
 
©西维网 版本:REDCAFF XP 2.0 Build 200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