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插柳
“798”艺术区所在地,是聚集在七星华电集团下的798、718等几个工厂的厂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由前苏联援建、原民主德国负责设计施工的包豪斯建筑风格的轻工业厂房。这里被称为“新中国电子工业的摇篮”。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产品不能适销对路,这里的工人大批下岗,各厂均出租部分闲置厂房以度难关。
2002年2月,一个名叫罗伯特的美国人厌倦了写字楼的压抑,租下了这里120平方米的回民食堂,改造成前店后公司的模样。罗伯特是做中国艺术网站的,一些经常与他交往的艺术家也先后看中了这里宽敞的空间和低廉的租金,纷纷租下一些厂房作为工作室或展示空间。“798”艺术家群体的“雪球”就这样滚了起来。
“798”真正引起外界关注,缘于2003年这里发起的一个大型活动lDlD“再造798”。徐勇说,活动当天,各家艺术机构都在自己的空间内办展览,来了观众两三千人,规模空前。从此,“798”名声鹊起。
截至目前,100多家艺术机构租用了这里大约2万平方米的旧厂房。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穿着朴实的工人与行行色色的艺术家共同出没在老厂区内。有些车间仍在生产,而另一些厂房已经改装成功能各异的艺术场所甚至酒吧和餐馆。
艺术区内,工业厂房错落,砖墙斑驳,管道纵横。然而推开沉重的厂房铁门,扑面而来的却是猎奇、怀旧和前卫的气氛。艺术家在改造厂房时特意保留了墙壁上“文革”时的朱红标语以及部分工业机械部件。厂房里,另类的当代艺术作品、舒适的现代家私与班驳的标语、过时的机械等历史痕迹相映成趣,仿佛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悄然兴起
近10年来,“798”所在的老工业基地一直在着力发展电子工业与电子贸易,艺术区的出现其实是七星集团无心插柳。特别是1999年,这里被纳入中关村科技园区,称为电子城科技园,更是开启了老工业基地新的篇章。
“面对艺术区的蓬勃发展态势,七星集团一下子慌了。”朝阳区文化委员会主任李龙吟曾就“798”问题与七星集团接触过多次,他告诉记者,七星集团的顾虑在于,一旦艺术区成了势,就会对集团造成压力,影响集团对这一区域规划的实施。
七星集团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事实上,“798”艺术家群体已不仅仅局限于城市边缘化的“北漂”一族,这里更聚集着一大批当代艺术名流。其中有邓小平广安塑像及现代文学馆巴金雕像的创作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象群,知名作家、作曲家刘索拉,著名的北京“胡同游”策划人、摄影家徐勇,著名传媒人、章士钊的外孙女洪晃……
李象群说,“798”艺术家有的曾就读于国内知名艺术院校,有的曾在海外留学多年,还有德、法、英、日、意、新等国外艺术家。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各自领域中的活跃人物,有着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这里已经成为让中外艺术界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窗口,成为一个交流互动的艺术平台。
与上海、广州出现的艺术村落大多局限于画廊的情况不同,“798”汇集了众多当代艺术门类,绘画、雕塑、环境设计、摄影、精品家居设计、时装……李象群让他的博士生整天待在“798”,他认为,这里比学校更能感触到当代艺术思潮的脉搏。
出人意料的是,“798”正在形成日臻活跃的文化经济市场。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同时,这里的艺术展示机构又为他们提供了展示、交流,以及交易的平台。同时,各门类的艺术设计和配套的服务性设施,又为来宾及内部艺术家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艺术社区和活跃的文化市场。
喧宾夺主
七星集团很快就对艺术区发展所呈现出的巨大“扬角”感到不安。双方矛盾始于去年4月艺术区举办的“再造798”活动。徐勇说,在七星集团眼里,“再造798”的口号等于定义了这里的未来使命。七星集团认为,艺术家只是房客,无权再造“798”。
今年4月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艺术区定于4月下旬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大山子艺术节。消息发布后不久,七星集团就表示反对,理由是举办艺术节要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同意。随后,艺术区迅速修改了活动名称,把“第一届北京大山子国际艺术节”改成“2004大山子艺术区艺术展示活动”。
当时,双方矛盾曾一度白热化。七星集团贴出告示:“如果举办艺术节,集团有权封闭艺术区。”而艺术家则以告示回应道:“我们举办的艺术展,是大山子艺术活动月。”徐勇说,活动月里,七星集团在艺术区内挖沟,还不许出租车进入,老人、孕妇、残疾人都要自己走进去。而从大门口走到艺术区大约有1里地远。结果,整个艺术活动搞得虎头蛇尾。
徐勇告诉记者,去年7月以来,随着双方矛盾的一步步激化,七星集团对厂房租赁作出规定:以后艺术家不租、文化人不租、外国人不租。古根汉姆等一批外国艺术机构被拒,正是这一规定的结果。
“如果不是停租这次急刹车,艺术区规模至少要比现在大一倍。”徐勇说,艺术家与七星集团签订的租赁合同大多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尽管目前七星集团对艺术区的态度有所松动,允许艺术家续租,但整个艺术区仍面临着扑朔迷离的未来。
热心公共事务的北京市人大代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象群见状坐不住了。他于去年“两会”期间,向北京市人大递交了《保留一个老工业的建筑遗产、保留一个正在发展的艺术区的提案》,建议暂停计划中的大规模拆建行为,暂停原有规划的实施。
李象群的提案很快受到北京市政府的重视。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市长王岐山等先后对“798”进行了明察暗访,最后于今年7月形成了一个基本意见,即“看一看,管一管,论一论”。
何去何从
记者两次联络七星集团,想就艺术区未来的规划采访业主,都遭到婉拒。但集团办公室一位自称刘主任的人在电话里却向记者甩出了一句大实话:“自家的东西,爱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
“要是能把这里划为保护建筑就好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规划界官员对记者说。
今年3月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保护的指导意见》,指出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位官员认为,“798”所在的老厂房是上世纪50年代建设的典型的现代主义包豪斯风格建筑,建筑风格独特,在亚洲已是寥寥无几,极为珍贵,应属于保护范畴。
李象群曾作为艺术区代表多次与七星集团沟通。他说,其实七星集团已经从艺术区的发展中尝到了甜头。由于艺术区的存在,厂房的租赁价格已是两年前的三倍多了。
事实上,国内外众多艺术村落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艺术村落是城市改造的催化剂。以纽约为例,由于苏荷区的逐渐形成,各种艺术、文化、媒体也很快驻守当地,接着是购物人潮及观光客大批涌来,萧条的城市地块变成条件良好的中产阶级住宅区,显现一片起死回生的迹象。
“当然,从眼前的直接经济利益来看,没有什么比卖土地来得更快,但就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而言,多元文化的形成才是城市的真正魅力。”专注于城市文化研究的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说,一个城市的灵魂和魅力是由城市的人文氛围和文化生态决定的。一个文化缺失的城市只能是一个钢筋水泥的丛林。从这个意义上说,“798”是对北京的一个真正贡献,意义远大于盖一个标志性建筑。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指出,“798”除具有建筑和文化价值外,还有极高的经济发展潜质。他说,正如美国最大的出口商品是好莱坞电影而不是工业产品一样,创意文化是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798”正是北京创意文化的先锋。
记者了解到,台湾作家龙应台曾在“798”用700美元买下了延安民间艺术家王文海的一件雕塑。而这仅是“798”将艺术推向市场的众多案例中的一个。(完)